一、铸造行业现状
-
行业地位
-
我国铸件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,是铸造大国。
-
铸件占机电产品材料比例高达90%,是工业设备的重要基础。
-
-
核心挑战
-
需实现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、清洁生产、资源节约。
-
目标:降低环境影响,推动铸件成为“环境材料”。
-
二、铸件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
(一)生产环节
-
能源消耗
-
熔炼阶段:占企业总能耗70%(不同工艺占比50%~90%)。
-
能源转型:已从焦炭冲天炉转向电能(电炉为主),辅以天然气。
-
其他耗能环节:热处理、砂再生、空压设备、厂房照明等。
-
-
资源消耗
-
金属原料:主要依赖块状合金和废旧金属回收,仅少量损耗为粉尘。
-
造型材料:
-
砂损失率≥10%(转为粉尘/固废),需持续补充自然资源。
-
粘结剂(树脂、水玻璃等)几乎全消耗,消耗非金属/化工资源。
-
-
-
污染排放
-
废气:
-
炉窑排放颗粒物、VOCs(涂装和消失模工艺为主)。
-
冲天炉时代曾存在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问题。
-
-
固废:
-
理论上可资源化(废砂制水泥、金属屑回炉),但实际处理率低。
-
-
废水:
-
来源:生活污水、初期雨水、冷却水池、湿法清砂等。
-
问题:悬浮物含量高、碱性强(水玻璃砂工艺),需严格治理。
-
-
-
碳排放
-
主要来自电能(范围二)和天然气(范围一)。
-
次要来源:有机辅料燃烧、温室气体使用(需CCUS技术)。
-
(二)使用环节
-
金属性质稳定,环境负荷小。
-
潜在问题:劣质铸件易磨损/锈蚀,导致重金属污染或间接增加设备能耗。
(三)废弃处置环节
-
金属循环优势:铸件废弃后几乎100%回收重熔,进入新生命周期。
-
环境影响:集中于回收商的能耗与排放。
三、铸件如何成为环境材料
(一)现状与经验
-
循环利用
-
金属与砂:传统工艺已实现循环(浇冒口回炉、旧砂再生)。
-
跨行业协同:
-
利用造纸废液、石油渣油作粘结剂;废砂制建材(砖、水泥)。
-
创新方向:水玻璃砂固碳(利用废气替代纯CO₂)。
-
-
-
污染控制进展
-
从“烟尘治理”转向全面VOCs控制,合规企业排污达标。
-
遗留问题:车间环境差、无组织排放收集难,行业形象待提升。
-
-
节能降碳行动
-
淘汰高耗能小企业,推广电炉替代冲天炉。
-
挑战:多数企业未启动碳核算,减碳技术亟待普及。
-
(二)未来方向
-
强化生态意识
-
管理层需提升环保认知,将生态责任纳入企业决策。
-
-
提高生产效率
-
核心路径:提升工艺出品率、降低废品率、减少加工余量。
-
环境收益:资源利用率↑ → 污染↓ + 碳排放↓。
-
-
推动管理标准化
-
告别“小作坊模式”,通过精益管理消除操作浪费,实现工序标准化。
-
-
低合金化设计
-
减少添加元素种类/数量,降低回收难度和材料遗传毒性。
-
-
优化产品寿命
-
延长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消耗,但需匹配设备更新周期(避免过度设计)。
-
-
审慎评估新技术
-
案例反思:消失模工艺因VOCs污染问题被重新审视,需平衡效率与环保。
-
四、结论
-
铸造业需结合传统循环经验与新技术,以“环境材料”标准革新生产模式。
-
路径:提升管理标准化、推动低合金化、严控污染、全生命周期降碳。
-
目标: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,响应国家清洁生产与双碳战略。
本文基于《铸造技术》2011年第3期同名文章改写。